简码楼专注提供【电脑/手机/智能设备】最新报价与深度评测,实时更新数码产品参数对比数据,涵盖装机配置清单、硬件天梯图、摄影教程等实用内容,助您精准选购高性价比数码装备!

真实的历史上,谁是唐朝第一武将?

2025-07-15 20:42 分类:数码资讯 阅读:
 

简码楼带你了解得胜568 ,希望本文能帮到你。

真实的历史上,谁是唐朝第一武将?

真实的历史上,谁是唐朝第一武将?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朝第一武将,我认为是尉迟敬德

提到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大家都很熟悉,过年我们贴门神的时候,尉迟敬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多多少少可以看出尉迟敬德在历史上的地位。

为什么我认为唐朝的第一武将是尉迟敬德呢?这跟他所立的战功分不开的:

一、在李世民与王世充对战中,救李世民于危难

有一次,李世民外出打猎,尉迟敬德陪同,恰好碰到王世冲部队。李世民方面只带了几个随从,而王世充有几万步兵。王世充的部下单雄信,看到李世民后,直取李世民,想将李世民斩于马下,在这危难时刻,尉迟敬德挺身而出,几个回合之后,就将单雄信挑于马下,王世充的军队溃散,让李世民转危为安。

二、玄武门之变,再立奇功

李渊建立了唐朝,大儿子李建成和儿子李世民,分为了两个派别。局势一触即发,在李建成方面有很多有才能的文将武将,而作为二儿子的李世民,多少显得优柔寡断,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敬德站出来,规劝李世民要先发制人,错失良机必然会引来杀身之祸。而在宣武门之变当天,齐王李元吉想刺杀李世民,用弓箭进行射杀,大概是命运的眷顾,第一箭没有射中。在这时候,尉迟敬德再次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李延吉荒唐而逃,为政变争取了时间。

所以,我认为唐朝第一武将是尉迟敬德

出名的刘姓历史人物

1.谁能告诉我历史上的刘姓名人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

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

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是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

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

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

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

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

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

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

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

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

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

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

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

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刘氏历史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

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启 (公元前188~前141)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

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彻(前156一前87),即汉武帝。西汉武帝。

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

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

2.历史上有哪些刘姓名人

刘氏历史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启 (公元前188~前141)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彻(前156一前87),即汉武帝。西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kao曹cao、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cao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3.古代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

故人亦称沛公。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

谥号“孝武”,庙号世宗。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

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刘向:(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现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刘歆:(约前50-23),新朝开国功臣。封红休侯。

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

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刘洪:(约130-196年),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

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刘元梁:晋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贬为右淮尉,精通诗词,颇有文采,诗作众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残诗作有 反昭新书等。

刘徽: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著有《九章算术》(九卷)、《海岛算经》等。

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

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刘渊即汉光文帝,字元海。

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

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公元304-310年在位(308年称帝)。刘牢之: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宋武帝刘裕(363—422),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曾先后灭亡南燕、后秦等国。有“气吞万里如虎”之美誉。

刘义隆:宋文帝(407年-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勰:(约465—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刘焯:(公元544~610年)隋代天文学家。

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

刘文静:(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

唐立,任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杲,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昫xù:(公元887-946年),五代史学家,后晋政治家。

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的编撰者。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刘仁瞻:(900-957) 五代十国南唐大臣。以骁勇名于当世。

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使。

刘金定:北宋著名巾帼女将(与穆桂英齐名),高琼之妻。曾大败南唐军,为宋军平灭南唐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刘金定随丈夫高琼北上抗辽,助丈夫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等重地,后不幸战死。刘娥:(968-1033),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主政长达十余年,功绩赫赫,。

4.历史上刘姓名人

01 汉朝,西汉刘邦 75 西汉高祖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06——前195 12年02 汉朝.西汉刘盈 76 西汉孝惠帝公元前211——前188 公元前194——前188 7年03 汉朝.西汉刘恭 77 西汉前少帝公元前 ? ——前184 公元前187——前184 4年04 汉朝.西汉刘弘 77 西汉后少帝公元前 ? ——前180 公元前184——前180 5年05 汉朝.西汉刘恒 76 西汉孝文帝公元前202——前157 公元前179——前157 23年06 汉朝.西汉刘启 77 西汉孝景帝公元前188——前141 公元前157——前141 17年07 汉朝.西汉刘彻 78 西汉孝武帝公元前157——前87 公元前141——前87 55年08 汉朝.西汉刘弗陵 79 西汉孝昭帝公元前94 ——前74 公元前87 ——前74 14年09 汉朝.西汉刘询 81 西汉孝宣帝公元前96 ——前49 公元前74 ——前49 26年10 汉朝.西汉刘奭 82 西汉孝元帝公元前75 ——前33 公元前48 ——前33 16年1l 汉朝.西汉刘骜 83 西汉孝成帝公元前52 ——前 7 公元前33 ——前 7 27年12 汉朝.西汉刘欣 84 西汉孝哀帝公元前25 ——前 1 公元前7 ——前 1 7年13 汉朝.西汉刘衎 84 西汉孝平帝公元前 9 ——公元5 公元前1 ——公元 5 6年14 汉朝.西汉刘婴 85 西汉孺子帝公元 4 ——公元24 公元 6 ——公元 8 3年15 汉朝。

更始刘玄 83 汉更始帝 ? ——公元25 公元 23 ——公元25 3年16 汉朝.建世刘盆子 85 汉建世帝公元10 ——公元 ? 公元 25 ——公元27 3年17 汉朝.东汉刘秀 83 东汉光武帝公元前 6——公元57 公元 25 ——公元57 33年18 汉朝.东汉刘庄 84 东汉孝明帝公元 28 ——公元75 公元 57 ——公元75 19年19 汉朝。东汉刘炟 85 东汉孝章帝公元 57 ——公元88 公元 75 ——公元88 14年20 汉朝.东汉刘肇 86 东汉孝和帝公元79——公元105 公元 88 ——公元105 18年21 汉朝.东汉刘隆 87 东汉孝殇帝公元105——公元106 公元105——公元106 八个月22 汉朝.东汉刘祜 87 东汉孝安帝公元94 ——公元125 公元106——公元125 20年23 汉朝.东汉刘懿 87 东汉前少帝公元115——公元125 公元125 七个月24 汉朝.东汉刘保 88 东汉孝顺帝公元115——公元144 公元125——公元144 20年25 汉朝.东汉刘炳 89 东汉孝冲帝公元143——公元145 公元144——公元145 五个月26 汉朝.东汉刘缵 89 东汉孝质帝公元138——公元146 公元145——公元146 一年多27 汉朝.东汉刘志 88 东汉孝桓帝公元132——公元167 公元146——公元167 22年28 汉朝.东汉刘宏 89 东汉孝灵帝公元156——公元189 公元168——公元189 22年29 汉朝.东汉刘辨 90 东汉少帝公元173——公元190 公元189 六个月30 汉朝.东汉刘协 90 东汉孝献帝公元181——公元234 公元189——公元220 32年31 三国.蜀汉刘备 89 蜀汉昭烈帝公元162——公元223 公元221——公元223 3年中国历代刘氏皇帝录序号朝代姓名世序庙号或谥号生卒纪年(公元)在位纪年(公元)在位32 三国.蜀汉刘禅 90 蜀汉孝怀帝公元207——公元271 公元223——公元263 41年33 列国.汉国刘渊 90 汉国高祖公元 ? ——公元310 公元304——公元310 7年34 列国.汉国刘聪 91 汉国烈宗公元 ? ——公元318 公元310——公元318 9年35 列国.汉国刘粲 92 汉国少主公元 ? ——公元318 公元318 1年36 列国.前赵刘曜 91 前赵赵王公元 ? ——公元329 公元318——公元329 12年37 列国.夏刘屈孑 94 夏世祖公元 ? ——公元425 公元407——公元425 19年38 列国.夏刘昌 95 夏秦王公元 ? ——公元434 公元425——公元428 4年39 列国.夏刘定 95 夏平康王公元 ? ——公元431 公元428——公元431 4年40 南朝.刘宋刘裕 96 刘宋武帝公元356——公元422 公元420——公元422 3年41 南朝.刘宋刘义符 97 刘宋少帝公元406——公元424 公元423——公元424 2年42 南朝.刘宋刘义隆 97 刘宋文帝公元407——公元453 公元424——公元453 30年43 南朝.刘宋刘劬 98 公元 ? ——公元453 公元453 三个月44 南朝.刘宋刘骏 98 刘宋孝武帝公元403——公元464 公元454——公元464 11年45 南朝.刘宋刘子业 99 刘宋前废帝公元449——公元465 公元465 1年46 南朝.刘宋刘彧 98 刘宋明帝公元439——公元472 公元465——公元472 8年47 南朝.刘宋刘昱 99 刘宋后废帝公元463——公元477 公元473——公元477 5年48 南朝.刘宋刘准 99 刘宋顺帝公元467——公元479 公元477——公元479 3年49 五代.后汉刘知远沙陀后汉高祖公元895——公元948 公元947——公元948 2年50 五代.后汉刘承佑沙陀后汉隐帝公元931——公元950 公元948——公元950 3年51 五代.北汉刘崇旻沙陀北汉世祖公元896——公元954 公元951——公元954 4年52 五代.北汉刘承钧沙陀北汉睿宗公元926——公元968 公元954——公元968 15年53 五代.北汉刘继恩沙陀北汉少主公元935——公元968 公元968 三个月54 五代.北汉刘继元沙陀北汉英武帝公元 ? ——公元991 公元968——公元979 12年55 五代。

南汉刘南汉高祖公元889——公元942 公元917——公元942 26年56 五代.南汉刘玢南汉殇帝公元920——公元943 公元942——公元943 2年57 五代.南汉刘晟南汉中宗公元920——公元958 公元943——公元958 16年58 五代.南汉刘鋹南汉后主公元943——公。

5.历史上刘姓名人都有谁

1、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显赫建树,与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极具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了新思维,亲政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2、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亦称汉先主,三国时代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称为先主,继其帝位的刘禅则被称为“后主”,资治通鉴称刘备父子为汉主。 刘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3、刘病已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10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其正式谥号为“孝宣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宣帝”。

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长孙,史皇孙刘进的长子,生母为王翁须。 由于宣帝长期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在位时期,勤俭治国,而且还很放松人民的思想,对大臣要求严格,特别是宣帝亲政以后,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经济更加繁荣。

在亲政的二十年中,他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但族灭了腐败的霍氏家族,而且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

4、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5、刘克庄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

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

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6.历史上姓刘的名人有哪些

汉代皇帝都刘姓 这我不多说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义隆:宋文帝(407年-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高宗至武周时期的名相,曾指挥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战消灭倭国海军。 刘昫xù:(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史学家,后晋政治家。

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的编撰者。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刘松年:南宋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锜:(1098-1162年),字信叔,甘肃静宁人。

中国南宋抗金将领 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红巾军首领。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都亳州。

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

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刘伯温(1311—1375) 字伯温,元末明初青田(现在浙江省文成县)人。

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民间传说其神机妙算,常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刘显:(1515一1581)本姓龚,字惟明,江西南昌人。

明抗倭名将。

7.历史上刘姓的名人

1、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

故人亦称沛公。 2、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3、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4、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5、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

《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6、刘向:(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佐坝乡的行政区划

辖王岭村、佐坝村、汪昌咀村、得胜村、环湖村、梁岭村、碧岭村、梅园村、新建村、洪岭村、龙门村、振昌村、柳咀村、鱼雁村等14个行政村,人口5.6万。

王岭村,村委会驻地王岭(乡治所在地)。东与柳咀、鱼雁村接壤;南与龙门、洪岭、佐坝村相邻;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杨塘、严庄等村以一路为界;北与新建、柳咀村相接。国土面积9.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12亩、山场2693亩、水面600亩。辖桥屋、剑楼等48个村民组,1152户4998口。有小学一所,小二型水库二座(杨塘、车木岭),寺庙二座(灵鹫庵、颜公寺),石灰厂一个和村办临场一个,有大量山场,宜果宜林宜牧,已栽种经果林560亩,其中枣树200亩。

佐坝村驻地佐坝街,距乡治王岭6公里。东与龙门、梁岭村接壤;南与振昌村相邻;西与洪岭村相接;北与洪岭、龙门村毗邻。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64亩。山场798亩,水面213亩。全村辖罗岭、张西等25个村民组。661户,2874人,全部为汉族。地域为丘陵地区,山场颁布均匀,有村办林场(已种板栗30亩)、梨园(原黄花场已种雪梨40亩)各1个,18门轮窑厂和预制厂各1座,糕点作坊、榨油坊各1个。炕房3座。

汪昌咀村驻地在汪湾组,距乡治王岭10公里。东自联合水库下直通机构咀傅家湖的大河沟为界,与振昌村相邻;南临排湖,与汇口镇隔湖相望;西隔斫刀湖(脚子门)与环湖村相对;北与洪岭村接壤。国土面积7.13mk²,其中耕地面积1845亩,山场418亩,水面800亩,滩涂1000亩。辖潘洲、叶湾等14个村民组。574户,2256人,全部是汉族。

得胜村驻地前进(橙山),距乡治王岭12mk²。东临龙湖,与千岭乡隔湖相望;南临排感诸湖,与汇口镇、洲头乡隔湖相对;西与振昌、汪昌咀村相邻;北与梁岭村相接。国土面积18.25mk²,其中耕地2568亩,山场面积70亩,水面696亩,滩涂5900亩。全村辖得胜、栗树等19介村民组,655户,2819人,全部为汉族。

环湖村驻地杨湾,距乡治王岭10公里。东临乡养殖场(斫刀湖)与汪昌咀相邻;南临排湖与汇口镇隔湖相望;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东观、张坝村以一路分界,佘咀、东关与湖北黄梅下新职责湖相望;北与梅园、洪岭村接壤。国土面积15mk²,其中耕地面积2779亩,山场340亩,水面1100亩,滩涂1937亩。辖佘咀、桂咀等16个村民组,777户,3552人,除4人为土家族外,其余全部为汉族。

梁岭村驻地高店,距乡治王岭7公里。东临龙湖与千岭乡相望;南与得胜村相邻;西与振昌村接壤;北与佐坝、龙门村毗邻。国土面积7.13m9.25mk²,其中耕地面积1731亩,山场1700亩,水面1405亩。全村辖汪下、祝塘等25个村民组,595户,2152人,除2人为土家族外,其余全部汉族。

碧岭村是宿松县城出入佐坝的第一村.也是105、318国道安徽、湖北出入的第一村。村委会驻地杨坞,距乡政府8公里;距宿松县县城4公里;距湖北黄梅县城16公里。东临县大河与孚玉镇南郊村和五里乡六圩村相邻;南与本乡柳咀、新建村接壤;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界子墩、黎冲、何上、花园村相邻;北与县林场和孚玉镇河西村(现大河村)接壤。国土面积16.25平方公里,其中耕进3502亩,山场5277亩,水面560亩。辖徐塘、杨坞等27个村民组,924户,4025人,除2名土家族外,全部为汉族。境内外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学生416人,教职工18人,医疗卫生、妇女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3座(新华、清塘堰、甘塘坞),一座大型提水站(造产站),轮窑厂一座,加油站一个,农业休闲中心两个。

梅园村驻地天鹅孵蛋(文藻烈士园附近),距乡治王岭13 mk。东、北均与洪岭村相邻;南与环湖村接壤;西与湖北黄梅独山镇的东观、严庄、陈大等村,隔一路相邻。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4亩,山场1183亩,水面260亩。全村辖石湾、油店等22个村民组,833户,3693人,全部是汉族。境内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学生470人,教师15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一座(上邓水库),大型提水站一座(陈咀机站),吉庆庵是全乡最早批建的寺庙。还有建于宋代的规模宏大的戴庵(1946年前后重修改为无能庵,1958年拆除),股份制何庄窑厂均座落境内。

新建村驻地在万岭,距乡治王岭约2公里。东与柳咀村相邻;南与王岭村接壤;西与黄梅独山镇黎冲、麻垅、周边等村毗邻(仅一路之隔);北与碧岭村相接。(另有一个村民组是60年代开荒点——先锋圩,座落在柳咀村毕屋组,县河东岸,与原六圩青年点及王岭村险峰组相邻,亦属该村的管辖范围)。国土面积9.25mk²,其中耕地面积3725亩,山场面积3196亩,水面309亩。全村辖张湾、叶屋等22个村民组,1030户,4416人,除4人为土家族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学生568人,教师18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齐傍水库)一座,村办林场2个和窑厂一座,较有名气的庙宇弥勒寺座落境内。

洪岭村驻地洪岭王湾(原洪岭小乡政府院内),距乡治王岭6公里。东与龙门、佐坝、振昌村接壤;南与汪昌咀村相邻;西与梅园、环湖接壤和湖北黄梅独山镇的严庄、杨堂村以一路之隔;北与王岭村相接。国土面积7.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6亩,山场100亩,滩涂700亩,水面600亩。辖杨庄、王湾等24个村民组,1129户,4864人,全属汉族。

龙门村驻地竹峦,距乡治王岭3km。东临龙湖与千岭乡相望;南与梁岭、佐坝村相邻;西与洪岭村相接;北与王岭、鱼雁村毗连。国土面积7.72mk²,其中耕地面积2551亩,山场1284亩,水面1365亩,滩涂1392亩。全村辖尤湾、白洋等25个村民组,868户,3752人,除蒙古族1人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小学3所(其中完小1所),在校学生299人,教师12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库3座(尤湾、蔡塘、白洋);大型提水站2座(新屋、白洋)。寺庙一座(茅庵)。村办林场1个,水产养殖企业龙湖荣昌公司座落境内。

振昌村驻地洪屋(破山口),距乡治王岭8km。东与得胜、梁岭村接壤;南临傅家湖与得胜村毗邻;西与汪昌咀、洪岭村相接;北与佐坝村相邻。国土面积4.5mk²,其中耕地面积2678亩,山场625亩,塘堰库水面300亩。全村辖芦咀、洪屋等36个村民组,706户,3083人,除土家族1人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小学2所,其中完小1所,在校学生208人,教师8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大型提水站两座(芦咀、枫树咀);村办林场1个,已种桃、梨等果木40亩。柏树窑厂和乡办佐坝窑厂座落境内。

柳咀村,村委会驻地湛峦,距乡治王岭1公里,距宿松县城12公里。东临县大河与王岭险峰组、新建村先锋圩和五里乡门卫虹圩相邻;南隔石湖与鱼雁村相望;西与王岭、新建村接壤;北与碧岭村相接;国土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1亩,山场1312亩,水面350亩。全村辖黄传、万屋等26个村民组,978户,4379人,除彝族4人,苗族2人,土家族3人外,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辅小(完小)1所,在校学生641人,教职工29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品俱全。小二型水库一座(工农水库),一座提水站(安咀站),轮窑厂一座和曾载入县志的避水庵(又称塔神庙)。

鱼雁村,村委会驻地六角塘,距乡治王岭2公里。东与九姑圩、柳咀村三角圩霎壤;南临龙湖与龙门、王岭村相接;西与王岭村毗邻;北与柳咀村相连。国土面积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6亩,山场380亩,水面4300亩,涌涂110亩。下辖7个村民组,668户,3048人。除彝族2人、土家族1人人,其余全部为汉族。境内有完小一所,学生312人,教师13人。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商贸一应俱全,大型提水站一座(卓山机站),排灌一座(南圩排灌站),寺庙一座(兴龙庙)。有有既能种粮又能养鱼的小型圩6个,基中南圩面积1300亩,福利圩和再生等圩共1680亩。

夷陵的夷陵历史

夷陵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塞重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

西汉复置夷陵县。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东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史称夷陵之战。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

南北朝时代,宋、齐皆为夷陵县,梁称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硖州。隋改硖州为夷陵郡,领夷陵县。

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后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复为硖州。

宋、元代为夷陵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附郭首邑。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县城及城郊划出设宜昌市。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宜昌市内。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城迁至小溪塔。2001年7月28日,撤县建区,称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古名夷陵。《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夷陵的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应劭在《前汉书·地理志注》中记载:“夷陵在西北”,以为因夷山故名夷陵。夷山即今西陵山。又据清《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其地为夷陵。此说起于何代,出自何人,无可考。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

宜昌之名始见于晋。晋永宁元年(301年),分夷道(今枝城市)、恨山(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恨山同属宜都郡。隋废宜昌县。郦道元《水经注》上说“(宜昌) 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宜昌府名。其寓意大约为“宜于昌盛”。

夷陵区(原宜昌县)古属荆州。据《通典》载,周代为楚国及夔国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时,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指南北朝北周)改硖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夷陵县,并改硖州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夷陵郡为硖州;天宝初,复改硖州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夷陵郡为硖州,领夷陵等县。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硖州与荆、归二州同为南平国。北宋,硖州属荆湖北路,领夷陵等县。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硖州为峡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夷陵等县,路治夷陵。至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峡州路,改峡州路为峡州府,省夷陵县。旋降峡州府为峡州,直隶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清顺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立东湖县为附郭首邑。 明代,全县改编为9里,亦称9乡,即:宣化、境上、新兴、新安、安福、仙受、东上、东西、西下。

清初,按完粮簿将全县改编为5乡38铺,后增为48铺,即:广仁乡,辖社林、深溪、大峰、小峰、三隅、楞演、樟村、高升8铺;乐义乡,辖东关、峰溪前、峰溪后、龙泉、双泉、大泉、天峰、北关、果园、袁家、雾渡11铺;崇礼乡,辖河西、桃茶、望州、石牌、三斗、。黄牛、三溪、乌石、五陇、磐石、龙门、纸坊前、纸坊后13铺;德智乡,辖南关、青草、蹇家、九溪、界岭前、界岭后、临江、西坝8铺;善信乡,辖周全、新兴、下坪、大溪、咸池、普溪、大旺(亦名大王)、院庄8铺。

同治三年(1864),划城区为12段:子字段,括县府路、星街、墨池巷;丑字段,括东岳庙街、南正街、艾家巷,寅字段,括大东门外正街、得胜街、萧家巷及周全铺;卯字段,括鼓楼街、中营街、东门正街及双堰塘附近一带;辰字段,括白衣庵街、所堂街及小北门顺城街、天后宫巷;巳字段,括学院街旧文庙坝、中书街附近一带;午字段,括大南门外正街、后街、正街至天官桥、滨南湖四周;未字段,括大北门内正街、二架牌坊及太平街附近一带;申字段,括天官牌坊、璞宝街及杨树松巷一带;酉字段,括镇川门、中水门外旧上下河街;戍字段,括西坝;亥字段,括大北门外正街、尚书巷、旧教军场附近各里巷。附郭北关、东关、南关、西坝、周全等铺裁并于城区。

光绪末年,全县改设为龙泉、青草、高升、云池、河西、望州、社林、新兴、黄牛、普溪、雾渡、黄柏、城区共13乡。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五年(1916)设团防,清代乡铺制改全县为13区团。民国十七年改为18区团,团下设保、甲、牌: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民国十九年并全县为5区团,14乡、25镇,139个联保,844保、8394甲。民国二十四年4月,全县设4区、6镇、27乡,即:第一区,辖中南镇、南大镇、北东镇、古城镇、姜孝乡、烟收乡、广化乡、土城乡、西峡乡、黄牛乡;第二区,辖盘青乡、峰溪乡、龙泉乡、高升前乡、高升后乡;第三区,辖新溪镇、普咸镇、社林乡、登云乡、新柏乡、罗泗乡、南院乡、果园乡、三溪乡、纸坊前乡、纸坊后乡、纸坊中乡;第四区,辖雾渡乡、秀水乡、河峰乡、大峰乡、楞演乡、黄柏乡。四区总辖794保、8243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设4区,4镇、31乡、20联保。民国三十年,非沦陷区缩编为3区、27乡镇、454保、6806甲。民国三十六年,县辖28个乡(镇)、353保、478甲。

1949年3月,宜昌县政府成立,设雾渡河、邓村坪(驻地太平溪)、莲沱溪、分乡场、晓曦塔、龙泉铺场、鸦鹊岭场、土门垭场、巴芒店、三斗坪10区,依次以1~10区数字称呼,区下设行政村和自然村。7月16日县城解放,全县设行政村258个。1949年7月,以宜昌县城及近郊葛洲坝、黄草坝、西坝共43平方千米设宜昌市,县区地域范围多次变动。 1951年3月,划第九区安安村、五龙村和第八区杨岔路入宜昌市。1951年11月,增设土城寺、南边、蛟龙寺为第十一、十二、十三区。1952年,划汉宜、东山两村和东山园林场入宜昌市。1952年9月,增设樟村坪为第十四区,同时将行政村改为260个乡。

1953年,秭归双红乡部分地方约133公顷划归宜昌县。1953年3月,根据湖北省政府“鄂民字第568号通知”,“区不作一级政权,一律称区公所”。1954年,划土门区鸡子山乡给宜都县。1955年2月,撤销龙泉、南边两区。1956年5月,全县并为7区,辖81乡、64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月,在樟村坪设第八区。1958年9月,划艾家乡、点军乡全部,白洋乡的火光、联丰、旭光、万年、合益、联合,伍家乡的共前、共勤、共强,小溪塔乡的七社、八社、十社、十一社、十二社、十三社、十四社入宜昌市。到1960年,宜昌市留下白洋乡的火光、周家冲、大树湾、黑虎山、华农分校基地,伍家乡的共前、共勤、伍家林牧场、洋坝菜科所、水产大队,点军乡的五龙和市城建单位共4057.2公顷,其余退回宜昌县。

1958年10月1日,撤区,建立五一、鸦鹊岭、晓曦塔、分乡、大桥边、三斗坪、太平溪、邓村、莲沱、下堡坪、樟村坪、雾渡河12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下辖68个乡级管理区和5个镇委会、611个生产大队、3594个生产队。

1961年,划鸦鹊岭区的太和场共200公顷给宜都县。1961年4月26日,设雾渡河、樟坪、下堡坪、邓村、太平溪、三斗坪、莲沱、分乡、晓曦塔、鸦鹊岭、土门、桥边、土城13区,下辖76个人民公社、643个大队、4622个生产队。1968年1~9月,成立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划白洋公社的万年,沙河公社的唐家湾、石板、茶庵、望洲岗,伍家公社的共强,花艳公社的共联、共谊,点军公社的十里红、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队以及莱科所、农科所入宜昌市。

1971年,划沙河乡的沙河、张家、前坪、后坪,白洋乡的旭光、联丰,花艳乡的共升、共和、共同、合益,点军乡的罗家、穆家店、郭家岭、李家河、内口河、紫阳、牛渣坪和柑桔场入宜昌市。

1975年,划艾家公社的谭家河入宜昌市。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全县设雾渡河、樟村坪、下堡坪、邓村、太平溪、三斗坪、莲沱、柏木坪、晓峰、上洋、分乡、张家场、鸦鹊岭、土门、桥边、联棚、土城、罗家畈、小溪塔19个社(镇),下辖76个管理区、565个大队、4172个生产队。

1979年,划小溪塔镇的桃坪大队和碑垭大队第十生产队入宜昌市。1982年,划土门公社虎牙管理区的长江、虎牙、磨盘溪、高家、翟家、高湖、马宗岭大队共755公顷给枝江县。

1984年,划长岭乡、联棚乡和土门乡灵宝大队的8个生产队,车站大队的4个生产队,天台乡钟家畈大队的第八生产队,小溪塔镇碑垭大队入宜昌市。至此,宜昌县划给宜昌市计330.04平方千米。

1984年2月,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设小溪塔、三斗坪两个县辖镇和雾渡河、樟村坪、下堡坪、晓峰、分乡、邓村、太平溪、莲沱、桥边、土城、龙泉、鸦鹊岭、张家场13区,下辖6个乡级镇和樟村坪林场,64个乡,551个村民委员会、4139个村民小组。

1985年,增艾家为县辖镇,区(镇)增为16个,下辖52个乡,6个乡级镇,一个镇属林场,550个村,4130个村民小组。

1987年撤区并乡,全县设小溪塔、樟村坪、雾渡河、分乡、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龙泉、艾家、桥边、鸦鹊岭11镇和殷家坪、下堡坪、栗子坪、邓村、晓峰、上洋、黄花、柏木坪、土城9乡,辖547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4112个村民小组。

1991年,全县辖11个镇、9个乡:小溪塔镇、艾家镇、樟村坪镇、雾渡河镇、分乡镇、太平溪镇、三斗坪镇、桥边镇、鸦鹊岭镇、乐天溪镇、龙泉镇、殷家坪乡、下堡坪乡、栗子坪乡、上洋乡、邓村乡、小峰乡、黄花乡、金狮洞乡、土城乡。共545个村民委员会、4088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委员会、59个居民小组。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5208人,其中小溪塔镇 137179人、樟村坪镇 17717人、务渡河镇 29803人、分乡镇 39025人、太平溪镇 28959人、三斗坪镇 35609人、乐天溪镇 39425人、龙泉镇 50612人、艾家镇 8212人、桥边镇 26920人、鸦鹊岭镇 57358人、殷家坪乡 8391人、下堡坪乡 13887人、栗子坪乡 10085人、邓村乡 28453人、晓峰乡 18345人、上洋乡 9205人、黄花乡 15010人、金狮洞乡 7462人、土城乡 24571人、三峡坝区虚拟镇 18980人。

2001年7月,宜昌县改为宜昌市夷陵区。2001年7月28日将艾家镇、桥边镇、土城乡划给宜昌市点军区管辖。

heliop10

苹果13发布日期__苹果手机各代发布时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